栏目分类
黄维和两个副司令突围,为何只一人逃脱?逃走的胡琏是什么情况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37 点击次数:130
1948年的时候,老蒋为了准备打更大的仗,就搞了个12兵团出来。不过这个兵团都是由中央军的亲信部队组成的,结果到了淮海战役那会儿,被人家打得一塌糊涂,全军覆没了。
兵团里三位司令员,最后就胡琏一个人逃了出去。那时候,我们防守得紧,胡琏到底是怎么溜走的?他为了逃跑,又牺牲了多少东西?
【组建12兵团】
大家都知道,老蒋那帮人里头,有好几个小圈子,平时他们之间都不太对付。要说哪个圈子势力最大,老蒋最看重,那估摸着得数陈诚带头的那个土木帮了。
老蒋的根基部队,要数他手下的十一军和十八军最为核心。从这点就能看出,土木系在老蒋眼里那可是相当重要。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学子,里头有不少人都是归属于土木系的。
淮海战役那会儿,12兵团是从18军发展壮大起来的。一开始组建这个兵团,老蒋对他们那是满心期待,盼着他们能扭转战局,干出一番大事业来。
1948年那会儿,12兵团成立了。解放战争眼看就要打完,国民党那边败局已定。老蒋心里不服输,非要跟咱们军队拼个你死我活。
粟裕精心布局后,淮海战役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,这场仗的规模远超以往的任何战役。一开始的时候,说实话,咱们并没想着要把那个12兵团一锅端了。
但是老蒋铁了心要救黄百韬,非得让12兵团单独冲进去不可。黄维这人挺听话,老蒋说啥他就干啥,结果就自己带着人离开了大部队。这样一来,我们军队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打算趁机把他给解决了。
不过,这支队伍说到底是由中央军的亲信部队构成的,咱们跟他们对打真是费劲得很。特别是跟这支队伍交锋的中野部队,那压力简直是山大。
尽管已经把敌人团团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,可我们却一直没法打破他们的防线。刘帅急得直跳脚,心里头那个痒啊,真想自己抄起枪就冲到前线去。
最终,是华东野战军出手歼灭了黄百韬的部队,随后两支野战军合力把12兵团给解决了。12兵团的那个领头人,就是在功德林里特别倔强的黄维。
他是在那次战斗中被我军抓住的。不过说实话,黄维虽然是这支兵团的一个副司令,但其实兵团里还有另外两个副司令,只是他俩的下场跟黄维比起来,那简直是千差万别。
说起来,在那三位司令里头,混得最惨的恐怕得数黄维这位指挥官了。另外两个副司令呢,胡琏最后是溜之大吉了,吴绍周则是自个儿举手投降,之后就被放了。
黄维这家伙,脑筋转不过来,死活不肯改过自新,结果被扔在功德林里头,一关就是27年。
为啥三个人一块儿往外冲,偏偏就只有胡琏一个人跑出去了呢?
胡琏被大伙叫做“狡猾得像狐狸”,他能从重重包围中逃出来,全靠他那股子机灵劲儿。说白了,黄维最后被抓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胡琏的原因。
【胡琏和黄维的恩怨】
在12兵团还没成立那会儿,胡琏是第十八整编军的头头。说起来,这12兵团啊,其实就是以第十八整编军为班底建起来的。按照国民党那时的军队规矩,一个整编军,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小兵团了。
因此,12兵团组建完成后,只要一切顺利,胡琏担任兵团司令那是完全没问题的,绰绰有余嘛。
不过事情的关键之处就在于,本以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,结果却偏偏出了问题。
白崇禧想跟胡琏拉近关系,但他对陈诚不太感冒。胡琏是陈诚手底下的得力干将,白崇禧跟他之间老是有摩擦。因此,当胡琏被提拔为12兵团司令时,白崇禧是头一个跳出来反对的。
没办法,老蒋只好换个人来当这个司令官。
那时候,白崇禧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,实力不容小觑,就连老蒋也得斟酌斟酌他的意见。
老蒋心里没底,不知道该挑谁,就去问正在上海休养的陈诚。陈诚挺惊讶的,胡琏明明挺有资格,怎么还没能升上去,于是他就给老蒋推荐了自己的另一个得力助手黄维。
黄维在陈诚的团队里那可是顶梁柱,经验比胡琏丰富多了,而且陈诚也更器重他,而不是胡琏。
不过,何应钦一直对黄维心有芥蒂,早先因为何应钦的排挤,黄维才被安排去了学校教书。眼下,何应钦和白崇禧走到了一块儿,共同排挤黄维。
胡琏瞅准机会,想挑起军里干部的不满,让黄维别压过自己。但没想到的是,有了顾祝同的撑腰,黄维最后还是当上了12兵团的司令。
对于这个结局,胡琏心里其实早有数,他清楚自己斗不过黄维。黄维既是他的学长,又曾是他的老领导,在国民党这个看重辈分的军队里,他自知该排在黄维之后。
他心里其实挺憋屈的,于是借着老爸病得厉害的机会回了老家。到家后,没想到老爸真的走了,他便顺势多请了几天假。
这段时间他在家待着,一直没去12兵团上班。黄维给他发电报,催他快点回去,他却找了个理由,说自己牙疼得厉害,正在治疗,没法马上回去。
淮海战役打响后,胡琏一直没回去。直到后来12兵团被敌军围了个水泄不通,他才火急火燎地去求见蒋介石,想让蒋介石安排飞机直接把他送到前线去。
【不同的结局】
那时候,为了让陈诚和何应钦之间力量均衡,老蒋不光让胡琏当了副司令,还另外指派了吴绍周做副司令。吴绍周是站在何应钦那边的,他跟胡琏和黄维可不是一路人。
但在命悬一线的关头,那三个人也顾不上什么门派间的争斗了,逃命才是当务之急。
胡琏负责搞定的12兵团突围方案出炉了。说白了,这方案挺直接,就是把队伍一分为二,一边呢,负责牵着我军的鼻子走,吸引注意力,另一边就瞅准机会往外冲。
胡琏他们三个,铁定是选择在那时候找机会冲出去的了。胡琏这家伙相当机灵,突围前,黄维把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安排给了他。
他急着想快点冲出去,就特意选了三辆坦克。这三辆车里头,新的是一辆,剩下的两辆都是老坦克,车身上面坑坑洼洼的,损伤挺明显。
分坦克那会儿,他特地挑了那台崭新的给黄维。黄维一看,乐坏了,心想胡琏这家伙可真是死心塌地跟着自己干。
但实际上,新坦克那性能真的不靠谱,说不定啥时候就坏路上了。反观那些老坦克,因为用得久,反倒比新的稳当许多。最重要的是,胡琏把战车连的正副连长都喊到了自己坐的车里。
有俩司机给他掌舵,他还怕啥逃不掉啊?
说到底,黄维和他才是一路人,吴绍周最后只能给他们断后。吴绍周对此也没啥好抱怨的,毕竟他们心里各有各的小九九,还能指望胡琏会平等对待吗?
到了玉皇庙那儿,没想到浮桥居然断了,吴绍周就被困在了河的另一边。那两个人,看都没多看他一眼,扭头就跑掉了。
吴绍周看到这情况,干脆就不逃了,直接往地上一坐,等着我军过来。结果,他最后就被我军给抓住了。
到了十字路口那儿,胡黄两人决定各走各的路。胡琏挺机灵,让黄维先挑个方向走。这时候,黄维自然就选了对自己有利的那条路了。
黄维离开后,他告诉司机,车开慢点,不用急。
碰到我军士兵那会儿,胡琏坐的那辆坦克悠悠地在路上行进,我军战士一看,都琢磨着这坦克八成是被咱们给逮住了。
胡琏就这么一路开着坦克,直到油箱空了才不得已下车,撒腿就跑。到了要过最后那条河的时候,我方的队伍瞅见了他的身影,紧接着就朝他开了火。
但可惜的是,时机已逝,胡琏最终还是顺利渡过了河。
不过胡琏在这次战斗中受了很重的伤,之后不得不进行手术,医生从他的身体里一共取出了32块弹片。
黄维开着坦克跑了一阵子,没想到坦克突然坏了,动不了了。没办法,他只能和警卫员们一起撒腿就跑,结果最后还是被我军给抓住了,成了俘虏。
结果如下:12兵团最终是彻底没了,而那三位兵团的头头儿,也走上了三条完全不一样的路。
吴绍周因为主动投降,并且行为表现不错,所以在1952年得以获释。之后,他选择在长沙安家,过上了平静且富裕的晚年生活。
胡琏后来跑到台湾,官职一路攀升,最后当上了陆军一级上将,在台湾那边仕途一帆风顺。
黄维被抓后就是不买账,死活不接受改造,结果硬是被关了27年,最后才给放了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